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33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我国的私营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与其资本数量和技术水平相配套,大多进行单一化经营,密布于竞争激烈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同质性强,价格弹性大,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突出,在快速发展后往往面临产品过剩的问题,利润空间小,成本上升时难以通过产品提价转移压力。
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除了力度相对较小以外,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投资、配套能力明显下降。
表现为,从GDP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看,本轮经济回调始于2010年二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持续了10个季度。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成为当时宏观调控的基本逻辑。近5年来,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平均为26%,年均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对发达国家依赖程度较深,经济收缩步伐明显加快。再考虑要素价格改革等,应为CPI上涨预留一定空间。
但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其中,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家的GDP增速均大幅下降。到2014年,CPI可能持续攀升至3.88%。
二、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比例。厦门大学中国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 来源: 社会科学报第1354期(第1354期 第2版) 进入专题: 财政收入 市场机制 。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约为13.5%。此外,更为关键的是,上述模拟假设仅是对财政收入进行调整,并没有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
2013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将增长12.22%,同比上升4.32个百分点。美国、日本政府再分配支出占GDP比重为12.4%和20.7%,分别是同期中国的3.1倍和5.2倍。
基本假设为:2007-2012年间,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政府控制财政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使其每年比原有实际增长速度降低1个百分点,那么,2007-2012年的财政总收入将因此依次减少417.2亿元、1047.1亿元、1769.0亿元、2857.4亿元、4436.7亿元和6018.9亿元。课题组认为,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比例关系需要调整:一、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2014年,进出口增速将进一步提高到21.39%和19.82%。第二种方式将产生宏观经济效果,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平稳的态势,平均可提高0.13个百分点,比第一种增加了0.05个百分点。
模拟结果显示:只有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改善经济结构失衡2013年欧元区经济不确定性的下降和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将促进中国的进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2.将减收的财政收入转移给占城镇人口20%的低收入者以及占农村人口40%的低收入者。课题组设计了两种情形:1.将减收的财政收入平均地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课题组政策建议:模拟结果可行且必要由此,课题组的政策建议有二:1.适度控制从而减缓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因此,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稳定增长,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国内外诸种因素导致了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2014年则小幅回调至16.32%。
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上升,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占比下降,总需求结构将因此得以改善。到2012年,该比重上升到22.6%,年均增长约0.75个百分点。
过多的财政收入、政府收入用于政府投资项目,用于维持政府运转,用于公务开支,势必导致政府规模过大,侵蚀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2010年,该比重高达40.5%。因此,过多的财政收入、政府收入用于政府投资项目,用于维持政府运转,用于公务开支,势必导致政府规模过大,侵蚀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表明将减少的财政收入向城乡低收入家庭转移,可以更好地扩大居民消费,更为有效地改善总需求结构。受此影响,从2010年起,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分别降低0.7、1.0和1.2 个百分点,整体比重略微回落到占GDP的21%左右。过去十多年,一方面,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多数年份低于GDP增速和财政增速,平均分别要低出2.5和7.5个百分点,直接导致最终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占比的持续大幅度下降。
三,扩大进口需求,降低出口增速,净出口小幅下降,贸易顺差将因此缩小。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从更广义的政府实际支配的财力资源来看,预算内财政收入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进口总额增速可能上升至17.83%,同比提高13.53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最终消费对经济贡献下降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化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缓慢直接萎缩了中国的外部市场需求。
相形之下,2012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虽然超过了实际人均GDP的增长,但是,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比2011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消费方面,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8.27%,同比上升5.61个百分点。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措施。产能过剩和继续执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抑制了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如果加上国有企业利润,政府实际所能控制支配的收入占比将更大。尽管过去两年来一系列的结构性减税和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平稳增长,但是,投资比重过高、最终消费比重偏低的总需求结构至今尚未实现根本性改变。
长期的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速增长,使得其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改变目前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的根本措施。
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是中国近十多年来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最重要的表现。但是,短期内国民经济支出结构中投资仍将维持较高的占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即使应用模型进行政策模拟得到如此结果,在现今情况下,这一政策建议是否现实可行而且是有必要的呢?课题组认为:适当降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控制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性手段之一。最后,投资方面,得益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2013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18.47%。
从三大增长动力看,在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负的情况下,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升高。再次,2013年欧元区经济不确定性的下降和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将促进中国的进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据估算,中国政府实际所能控制支配的收入总量远远大于财政收入,2008年其占GDP的比重就已达到30%,2010年上升到35%。可以发现如果将减收的财政收入转移给低收入组的城乡居民,虽然还不足以抹平收入差距,但是城乡低收入居民由此增加的收入已经颇为可观,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进一步改善总需求结构。
上述情况对比已然说明,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而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关键原因在于:政府实际可支配的收入增长过快,压缩了居民收入的增长,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并且在以GDP增长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刺激下,政府既有财力又有意愿倾向于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使得总需求结构长期无法得到根本性修正,扩大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需求更是无源之水,难以持久。到2014年,GDP增长率将进一步回升至8.84%。
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20.08%。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5.0%,高出GDP增速约5.0个百分点。
课题组认为,控制政府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保持适当比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是调整现有国民收入结构失衡,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政策切入点。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从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逐步减速,价格水平随之开始回落。
发表评论